同你聆聽卡 使用方法及原則
我們以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簡稱 NVC )的原則,設計 10 種常見應用,分為基礎篇和進階篇,請用 30 至 60 分鐘的時間,給自己和別人一個聆聽自我和轉化的。本網站只作簡單介紹及案例示範。惟有關的步驟僅為參考,需按實際情況而靈活變化,建議使用者先參加有關工作坊(按我了解更多)。
步驟原則
原點(Zero Step)是我們與生俱來、人所共有的身心狀態。當我們活出原點的狀態時,我們會⋯⋯
- 保持臨在:留意到當下發生的事情,包括內心感受、想法和反應,不迷失其中。
- 有連結的意圖:真心願意連繫自己或對方的內心。
- 開放:對結果保持開放。
我們溝通時的狀態和意向,最影響溝通的質素和結果。活出原點是良好溝通和療癒轉化的基礎。
聆聽別人前,給自己兩三分鐘做自我連結練習,回到原點,讓自己心靈寛敞温暖,好去承載情緒。
自我連結步驟:
- 容讓自己放鬆下來,好好感受你身處的空間:顏色、聲音、溫度、觸感……
- 慢慢留意自己的一呼一吸,幫助你的心安住於當下。
- 溫柔地調整呼吸,呼氣比吸氣長一些,讓身心逐漸安頓下來。
- 邀請自己帶着開放、接納、好奇的心,準備連繫彼此。
- 邀請被聆聽的一方:
放慢下來,慢慢呼吸,感受當下的身體感覺和情緒。 - 如中途發現到自己不在狀態,可以留意呼吸,回到原點,再投入我們的身、心、頭腦於彼此的對話中。
觀察引發我們情緒反應的具體事件。請留意:事件是情緒的觸發點,我們對事件背後的詮釋和需要才是情緒反應的主因。
觀察時,我們盡量清晰、具體、不帶評價地辨別和描述,引發我們情緒的事件和親身經驗,並將我們對事件的詮釋、判斷和評價區分出來。
這步驟增進我們對內心世界的覺察、提供溝通的共同基礎,讓我們不困於對錯判斷的溝通模式,進而探索事件和情緒背後的需要,並有效回應。
觀察步驟:
- 邀請對方分享引發情緒的事件:「留意發生了什麼事、別人說了或做了什麼,引發了你的情緒?」「 事件中,別人哪一句說話、哪一個行為引發你的情緒反應?」
- 對方分享後,用你自己的說話,扼要複述對方表達的內容,以提問方式邀請她 / 他確認引發情緒的具體事件,目的是傳達理解,也讓對方確認她 / 他在事件中的經驗。
- 你亦可嘗試辨識對方說話中重要的想法、期望或信念,以提問方式邀請對方確認,幫助對方區分她 / 他對人與事的詮釋、判斷和評價。
感受是指需要得到或得不到滿足時,所引發的身體感覺和情緒, 是身體每時每刻給予我 們的信息。當需要得到滿足時,我 們有愉悅的感受;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我們有不愉悅的感受。
在非暴力溝通中,感受無分正負好壞,如何對待感受則有好壞之分。 對感受的抗拒、恐懼、壓抑或逃避,會阻礙我們安頓和轉化情緒。 相反,連繫感受能安頓情緒,也是發現內心需要的基礎步驟。
我們透過回到當下、 接觸身心來經驗感受這步驟邀請我們辨別、描述和連繫感受。重點在於運用字詞描述我們此時此刻的身心經驗,有意識地區分感受和想法。
感受步驟:
- 當對方分享事件和想法後,邀請對方回到身體感受:「留意呼吸和身體感覺,現在你整個人的感覺是怎樣的?」、「放慢下來,你現在身體哪一個位置有感覺?可以嘗試描述這個部位的感覺嗎?」
- 取出感受卡,攤放在對方面前:「留意你內在的感覺,看看感受卡,跟從內心直覺,挑出能說中你感受的卡來。」
- 建議抽出 3 至 5 張與內心最有共鳴的感受卡,並邀請對方把卡擺放在面前。
- 請對方為感受排序:「在你挑出的幾張卡中,請你按感覺的強烈程度將感受卡排序,請把最有感覺的卡放最近,如此類推。」
- 你也可以在對方分享事件後,猜猜她 / 他的感受,為對方挑選感受卡。留意讓對方有空間慢慢感受和梳理,請她 / 他從中挑選跟自己感受有共鳴的卡出來。
需要是指我們生而為人的需要、價值和渴望,是我們人性的核心。
面對困擾,我們常急於尋找策略來解決問題,而忽略連繫內心的需要。策略跟需要不同,前者是嘗試滿足需要的具體方式,涉及具體的人物、地點、行動、時間或物件。任何的說話、想法和行為, 不論有效與否,都是我們嘗試回應需要的策略。
Connection before solution。面對問題時,我們先連繫自己,安頓情緒、確認需要後,可以提升我們回應需要的創意和成效, 並找到更好的策略來滿足我們的需要和價值。
需要呈現於我們的身心感覺中,擁抱和聆聽我們的感受是尋找 需要的重要途徑。聆聽需要時,我們不止於頭腦上的認知,更重要 的是經由身體和內心來連繫和體驗需要。當我們身心投入聆聽、 理解和連繫需要時,療癒和轉化會自然地發生。
需要步驟:
- 對方確認感受後,邀請對方:「問問你的感受,它們有什麼東西想讓你知道?它們指向你什麼重要的需要?」給對方時間,讓答案浮現。
- 拿出需要卡,「留意着你的感受,慢慢翻看需要卡,有哪些需要和你的感受有共鳴?」請對方依從內心感覺,抽出有共鳴的需要卡,並擺放在所選取的感受卡下。
- 你也可以猜猜對方的需要,猜測的過程如同送贈一份禮物,再邀請對方確認,留意讓對方有空間慢慢感受和梳理。
- 當對方確認其需要後,邀請她 / 他放下想法和評價,純粹從身心感受自己的需要。
- 給予對方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體會這些需要的身心感覺和力量,容讓情緒的轉化慢慢發生。
我們明白情緒、想法背後的需要後,提出清晰具體的請求,這有助我們更有效地回應需要。
請求是基於需要而提出的邀請,其特質是具體、正面及可行的。 請求背後的核心精神是尊重和關顧彼此的需要、意願和選擇。
請求的對象可以是自己或別人。當我們的需要涉及別人時,提出請求是邀請對方一起開展對話,在過程中尋求合作來回應彼此的需要。對方怎樣回應往往取決於彼此的關係和溝通的過程。
相反,如果我們以強迫、命令或操控的心態和方式來迫使對方配合我們,往往引發對方的怨憤和反抗,讓大家跌進關係的角力和衝突中。
非暴力溝通邀請我們平等關顧彼此的需要,學習接納、尊重和聆聽雙方任何的回應,包括對方對我們請求的拒絕。長遠來說,請求有助滋養雙方的互信、善意和關係,奠下雙方由衷貢獻彼此需要的關係基礎。
請求步驟:
- 確認需要後,以下提問有助引導對方尋找行動請求:「你想如何回應自己的需要?」「你想具體做什麼來回應你的需要?」
- 幫助對方的請求變得正面、具體和可行,例如:對方說「 我唔想被人輕視 」,可以問「你想具體怎樣做,讓你得到別人的重視?」對方或會發現「 我可以直接告訴別人我想自己的需要得到重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