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 親子故事

合作式親子關係:小朋友學琴「唔聽話」(上)

文:ruby yeung|2023年11月21日

小朋友「唔聽話」向來是家長的煩惱。

阿瑤學習過非暴力溝通,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她與我分享了陪伴大女兒巧巧自發學琴但怠於練習的經歷,指向了不少家長自我接納的成長課題。沒錯,是家長的成長課題,不是孩子的。她在挑戰中熟巧有愛地以非暴力溝通的意識實踐了合作式的親子關係(延伸閱讀:miki and arnina’s article),以下文章得她同意由我執筆,分享她的故事。

阿瑤6歲的大女巧巧提出想學鋼琴。阿瑤非常樂意支持小朋友培養她的技藝與興趣,所以在有限的資源下給她安排了鋼琴老師的課堂。最近,阿瑤留意到巧巧沒有午睡去上鋼琴課時,會變得「好跳脫」。平常在家練習時能完整彈奏的曲子,巧巧在課上不能專注、完整地彈奏,間中會用頭撼琴譜和雙手大力拍打琴鍵。這事讓阿瑤越發感到困擾。

阿瑤在這裏沒有評價小朋友「唔聽話」,用了「跳脫」去形容孩子的精神狀態,不帶評價地理解孩子具體做了什麼觸發自己情緒,已內化應用了非暴力溝通「觀察」的原則。

一日,孩子巧巧的鋼琴課又發生了以上情況。當日阿瑤身體不適且疲憊頭痛,有種按捺不住的忟憎。

「媽媽見你最近沒有午睡後上堂會用頭撼琴譜和雙手大力拍琴鍵。你係咪攰呀?」

「唔係。」

「咁係咩事呀?」

「覺得好難。」

那天阿瑤留意到自己狀態不佳心情較煩躁,停止了與女兒的對話。阿瑤事後連繫了自己嬲的狀態,發現嬲背後有份期望:「小朋友明明係屋企有練琴,『做事要盡全力』,上堂時唔可以令老師失望。」

叮一聲。

阿瑤望清了內心「做事要盡全力」的要求,是來自阿瑤媽媽的口頭禪。

小時候害怕做不到最好時,會令媽媽失望,自己就等同沒有用、沒有價值。於內在家庭系統的創傷角度,這批判的聲音擔當了內心保護者的角色,透過指責及要求自己事事完美,以保護阿瑤免於觸發從前令媽媽失望的受傷經驗。

看見了這個自我要求的部份後,阿瑤反問內心:「點解要阿女唔可以令老師失望?這不是套了自己期望在女兒身上?」她選擇了將內心自我要求的部份與孩子區分開來,為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負責。

何況,阿瑤憶起自己幫忙打理的小菜圃。有次覆網防雀,但網大纏身,當日身體低燒不適,只好量力而為,未能覆得完整。雖有自責,同時也明白了盡力去做亦會有做不到的時候。

說到底,自我要求的部份需要的是一份自我接納—-盡力而為,同時接納有時真的難以事事圓滿。

阿瑤深刻理解到自己的需要後向自己提問:女兒學琴的這件事情上,我想擔當怎樣的角色?回應自己和女兒什麼需要?

阿瑤的回答是,從來不是想強迫女兒學琴,初心是想陪伴女兒成長,支持她開發自己的熱情和能力,最終也不過是想她快樂。女兒的需要則是在學琴的樽頸上得到支持。

有了這份覺察,阿瑤找了機會延續學琴的話題,問女兒:「巧巧為什麼想學琴啊?」比起表達自己對女兒上課表現的不滿,這個問題更有效幫助巧巧與自己內心連結,為自己釐清學習的動力。

「想彈好聽的歌。」

「咁我哋要點做啊?」

「練老師教的歌。」

「上堂都係好難專心喎,咁我地點算好?」

阿瑤此刻是與巧巧齊上齊落的同伴,以充權式的提問陪伴她看清楚學習的目標,一同想辦法面對處境。

阿瑤在整個過程中沒有評價孩子的行為,選擇以對話去理解孩子,發現自己有情緒生起時選擇暫停對話,先聆聽陪伴自己,並在深度的自我覺察中,發現了自己成長中習得的信念及核心需要。內心回復平靜和澄明後,再次與孩子對話合作,而非要求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這裏實踐的愛和接納是由阿瑤自身由內而外出發,不是強迫而來的,因此阿瑤內心有能力和空間去主動聆聽和回應女兒及自身的需要,活出合作式親子關係的精神。

延伸閱讀

非暴力溝通網上資源
按此閱讀

非暴力溝通講座及課程
按此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