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案例

坐在焦慮不安中:I matter to myself

#原文刊於《留白》:Breakazine058,香港突破機構, 4/2019

文/池

當我們聆聽內心的聲音時 ,生命會帶領我們走到下一站 。

2015年尾,我立定志向,全情投入非暴力溝通的學習。我很快就在2016年初遇上了美國「非暴力溝通領袖課程」 ( NVC Leadership Programme )[1]。全年課程包括前往美國加州三次(二月、六月及十一月),參與每次為期七天的密集培訓。

那年二月的培訓營,我沒趕上,六月才是我人生第一次踏足美國上課。在一眾非常熟絡的同學面前,還是新人的我,感到格外邊緣。環顧這個學習羣體極像聯合國,有美國人、日本人、德國人,還有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有男有女,有多元性別,有黑有白,也有難民。大家站在一起,你就看到許多power and privilege dynamic。身處這個國際羣體中,我努力用我港式口音表達自己,吃力地聽老師和同學流利的英語,在相處中我感受到心裏的焦慮不安。

覺察

這種焦慮,在夢中變得具象,我夢見自己在躲藏;在課堂上的學習,更一言驚醒夢中人。有一課「安全感、選擇和信任」,導師 Aya Capsi 問:「課室裏你最感到安全的位置在哪?」邀請同學在課室中找自己「最安全」的位置,體會這份感覺。有人企在門口,有人站在牆角,而我坐在原地,原來我一早選擇了這個最安全的位置。因為我英語聽力不好,不好坐太後,但怕得到老師太多注意力,萬一不能回應問題就太糗了。所以,在我認識的朋友旁,又在老師較少望向的位置,中間偏右前排就是我最感安全的地方。

原來,我潛意識選擇座位時,我已經在尋求安全感 [2]。

培訓營後段,有一個特別環節,邀請所有同學的小朋友出席,接受我們的訪問。這班小朋友都在非暴力溝通的家庭成長 [3]。導師 Cathy Bucher 問小朋友:「在家中,你感到你的需要得到滿足嗎?」大多數人都舉手說他們有七成的需要得到滿足,說九成的也 有。接着Cathy問:「你覺得父母重視你的需要嗎?」 所有人都舉起手來,我心被撼動。

這個問題直指人其中一個核心需要:「重視」(To Matter)。他們都覺得自己是重要的,父母也重視他們的需要,他們有好高的「自我價值感」。我突然看見,自己成長以來「重視」這個需要長期都沒有得到滿足,觸及內心哀傷,同時我也看見自己焦慮不安的情緒,潛意識尋求安全感的行為,都在努力守護着「重視」這個非常脆弱的需要 [4]。

接納及轉化

小朋友天生就相信自己的需要是重要的。小孩子餓就哭,痛就叫,要別人重視他的需要,是他的本能。人大了,經歷過被輕視之痛,反而因怕被拒絶,會隱藏、疏遠、甚至否認自己真正的需要,內心形成一系列的偏執信念,包括「我不重要」。

過往的我心底渴望得到重視和關愛,同時又無意識地將自己這個需要都寄託在別人身上;於是,我好緊張別人怎看待我、是否友善,容易感到焦慮不安,好怕確認別人真是不重視自己,不敢真誠表達自己和需要。我看清楚我潛意識裏面有一個信念,將別人對待我的反應,視為我是否重要的唯一驗證方式,無意識地把兩者綁在一起。這個潛意識的信念和行為帶給我好多痛苦。

我熱淚盈眶,哀傷又感動,內心有個聲音說出一個新的信念,「我不再單單以別人對待我的反應來確認我是重要。I matter to myself」。

整合及行動

然後,同學分享了一個故事:二次大戰結束後,在菲律賓某偏遠的山區,因通訊不靈,有一位落單了的日本士兵仍然堅守使命,任當地人怎勸說,他都繼續抗爭,不投降也不自殺。十多年後有人請來他當年的長官上山,轉告他戰爭已經打完,他完成任 務了。回國後,日本人尊崇他對國家付出的努力,他光榮退役。

我們內心的保護者,也一直守護我們。他們不知道那場仗已經打完,仍好努力地捍衛。我們的生命中經常重複出現的自我保護機制(defense mechanism),自小就已形成,它用了好多能量去捍衞我們的安全,卻不知道我們可以長大成人,有能力找到更好的策略 [5]。

故事讓我感恩不已,淚流滿面。我衷心地慶祝內心的戰士完成任務了,他不用再竭力保護我了,我內心的戰爭經已完結!我找到更好的策略是:不論別人如何對待我,我重視自己的需要,同時 risking my significance,敢於說出自己真正需要,相信自己是重要的。真實表達自己的需要和請求是脆弱的,因為你不知道對方是否接納和重視,於是保護 機制就走出來,但這種「保持距離」的潛意識,卻把我與自己與他人也 disconnect 了。 相反,我們接納和重視自己,建立起內在的安全感,拆掉了「我不值得被重視」的偏執信念,昔日守護的軍人就可以引退,讓我們接受世間更多的愛。

————————————
[1] 該課程十多年來致力培養全球非暴力溝通培訓師和社羣領袖,提供為期一年的學習,學員來自全球各地,包括美國、歐洲及 亞洲。課程涵蓋非暴力溝通於個人、組織和社會轉化方面的應用,包括個人療癒和轉化、人際溝通、領袖培訓、社羣營造、團隊合作、協作技術、共識決策、衝突轉化等。
[2] 非暴力溝通假設:所有行動、說話、想法和信念都是嘗試滿足人普世共有的需要。
[3] Leadership Program 創辦人之一 Inbal Kashtan, 也是非暴力 溝通親子教養 (NVC Parenting) 的創辦人。
[4] 非暴力溝通假設:感受 是指需要是否得到滿足。
[5] 非暴力溝通假設人樂意 以更好的策略滿足需要。

延伸閱讀

更多關於非暴力溝通的文章
按此閱讀更多

非暴力溝通講座及課程
按此了解

「同你聆聽卡 」使用方法
按此了解